查看原文
其他

王镇华 | 要懂得跟传统学习

王镇华 辛庄师范
2024-08-23


 

推荐语 


昨天读钱穆先生《国史大纲》中对先秦诸子的描述,很有感触。连续两天早上主课,陪孩子们看剪辑后的短片《梁漱溟》、《辜鸿铭》,我都禁不住流泪。


我和孩子们说,每个时代都有清醒者,但辜鸿铭、梁漱溟不属于他们身处的时代,他们生前是孤独的。但辜鸿铭、梁漱溟的声音,于今天这个时代会产生巨大的回响。


此二人,非一味复古者,他们强调的中国文化的复兴,是要恢复国人的精神,而这个精神与一个久远的传统有关。王镇华老师于1990年发表过《传统与现代的体会》一文,藉此备课的机会,又仔细读了几遍,现摘录部分句子如下。


——中霖



节选自《传统与现代的体会》



王镇华 | 作者

明明 | 编辑

辛庄师范 图源



什么是传统?


传,就是传递。“古”这个字是十口相传,十个嘴巴所传递的,如果是横方向的话,谣言可以传无数人。传,大概不是指横方向的,而是能够在垂直方向传十代


在中国的统里面,有两种统。有一次钱穆先生在中央研究院演讲说:政治是政统或治统,但是任何政统,上面应该还是有道统,也就是学统,因为任何领袖也应该有老师,你可以马上平天下,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,所以政统,至少旁边或上面应该有一个道统、学统。



王镇华老师,拍摄于辛庄师范台湾游学期间



我想讲几个对传统的“了解”、“处境”、“态度”、“判别”等的史实,都是深获我心的。


跟爱因斯坦齐名的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,留学法国的时候,回想他小时候背的那些四书五经,他说:“小孩子念书,念了也就念了,并没有想到怎么样去应用。到了法国以后,小时候背的书中的话才复活了。”


与欧阳竟无、熊十力齐名的马一浮,他办了一个复性书院。他曾经讲过一句话:“天下虽干戈,吾心仍礼乐。”当时中国在军阀的动乱之际,他办复性书院,要恢复人的本性。马一浮是留学法、德、英的一位学者。最早的留学生是不拿学位的,如陈寅恪、马一浮,他们是真正为了吸收别人文化长处而游学。


明末清初,天下大乱,有一位前半生革命,后半生为传统而活的人,就是王船山。他前半生为了反清复明失败,后半生想想还是让这个传统能好好地沿续下去,比较重要,所以他把自己隐埋起来,他说“六经责我开生面,七尺从天乞活埋”,真的就把四书五经整个传递下去。他说我们要好好的接住这个传统,换句话说,他把这个一线香给沿续了下来。我们今天去读它,才有一个接的角度。


要判别这个传统的真假也不难,一次都不错的权威,他不愿意承认自己仍然有所欠缺的,这种权威或这种文化就是假的;而无形的文化观念,他不在乎他自己的范围有多大,他的层次有多深,他也不在乎你有没有把握听懂,或者有没有把握让你感觉到。所谓“无为无形,有情有性”,这种无形的文化传统才是真的。



王镇华老师,拍摄于暑期研习营课堂



再来,我要谈的是“传统与你”


罗丹在他的遗嘱里面说,真正的天才,他懂得跟传统、跟自然学习,因为这两样东西是不会欺骗你的,并且它专门教你躲过教条与陈腔滥调。


我自己觉得,传统还可以教你如何不窝囊,“如果你觉得需要什么激发你自己的争气;活得很无聊,而找不到力量鼓励的话,你去寻找刺激是没有用的,我希望你去找传统。


我想,每一个人面对这个巨大的传统,他有一个身份就是好好地接住它,不要误会它,好好地把它连接下去,也就是承先启后。如司马迁就是一个例子。


孔子虽然把五经作了相当程度的整理,可是仍缺乏活生生的生活典范。大家都怀疑有没有人真那样活过。五百年后有一位孟子,又说了一堆真正的大话,再五百年后有一位司马迁,他的作法不一样。他写了一本书,把这个历史里面真正活出来的精彩人物,具体的生活方式、生活形态很生动的写下来。他这一本书,就检讨了他那个时代,也开创了中国人的典范。他免去了日常生活的枝枝节节、人际的斗争,很真实而充沛的定出了人生活的意义与类型



王镇华老师的板书,拍摄于三年制课程期间



谈到文化的融合,先要确定“融合不是大杂烩”。融合的原则是“贞定其异,感应其同”。翻成白话:不一样就是不一样;而相同或相通处,你用理性思考还不容易抓到,你要用非常活的观照,或者是一种汇通的思想去掌握它,更开放你的心胸,去找它相同的地方。如果有所不同,我们非常高兴,可以拓展我们生活的经验,好好跟人家学;如果有相同,我们也非常高兴,人类毕竟有相通之处,所以“同则相感,异则相动”;有同,很感动;有异,我们可以彼此学习。


但是吸收的时候,到底是在什么状态?我要提醒,我要用一个很危险的字眼,一定是本位的。你要相信你自己是第一等的人,你才可能作出第一等的事。所谓第一等的人,即相信自己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。如果你不自觉你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,你永远是作第二等事以下的第二等人。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在自主这方面,一定要知道自己也是一个人,绝不输于任何人的人。换句话说,这里提出一个融合的态度就是“本位的吸收,而不是等量的渗合”,你要用你的精神,用你的努力,用你的消化去吸收它。


另外一个融合也是可能的,当我们面对做的时候、面对用的时候,也就是面对当前与未来你要做的时候,在做的过程中,你会不会想说我现在用的是中国还是西方,古代还是现代?根本不会问。真正的做,开阔的面对一个真实状态的做,里面就有融合。


因此,珍惜眼前切身的经验,你才有深刻了解传统或西方的基础,否则只是知识的理解。



王镇华老师,拍摄于暑期研习营课堂

 


 

 推 荐 订 阅 

👇


 推 荐 关 注 

👇


 




推 荐 阅 读


王镇华 | 生命的九把钥匙
一滴水,通海洋——纪念镇华老师和师母怡玎女士(附视频)
教育的真精神——辛庄师范游学记首届三年制教育者养成计划的同学们,结业了!课表敲定!第五届「新教育」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


点个在看,让生命成长之路上的人早日相遇!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辛庄师范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